明明事实一模一样,但在不同的表述下多数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。
认知偏差是什么?
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、他人或外部环境时,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。也就是你不理睬客观事实,你只要“你觉得”。
实际上,生活中潜伏着许多难以察觉的认知偏差,让我们判断结果时失真。
“你看XXX,抽烟喝酒一辈子,七八十岁了还不是好好的!”
幸存者偏差是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,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,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。就像你看到了隔壁老王或抽烟喝酒一辈子仍然健在,真的能够证明抽烟喝酒对健康无害吗?实际情况往往是,在你看不到的地方,有更多的人因为长期抽烟喝酒伤害了身体。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,很多人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,是因为看到有些人没有好好上学却仍然当老板、赚大钱,却忽略了那些更多人因为没有好好上学而默默无闻,甚至失魂落魄的人。幸存者偏差: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幸存下来的事物,而忽略那些失败了的。今晚你和男友约饭,对方晚到了半个小时,你会怎么想?或许你会很生气,觉得男朋友不是那么看重自己,或者责怪对方没有时间观念。大概率你是不会这样想自己的,这种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特质,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到情景因素中的现象就是观察者偏差。主要是因为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,我们观察不到,也不了解对方本身所处的情境,因此很难感受到这些情境对他人行为的影响。世界上有一种冷,叫你妈妈觉得你冷;有一种饿,叫你奶奶觉得你饿。习惯将自己的感受用到他人身上,并以此去感知对方,就是虚假同感偏差。放到现在这种情况也很多,比如父母催婚,总觉得没人照顾陪伴你,你的生活很凄惨,但也许可能你明明很享受并喜欢一个人的生活。古代也曾有过这样的例子: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执政时,听闻很多百姓因为饥荒没有粮食吃,活活饿死,问身边的人:“吃不起米饭为什么不吃肉呢?”思考一上午,中午吃啥呢?到了中午,算了,还是吃食堂吧;接了无数次移动推销电话,新的话费包月套餐明显要比旧的划算,并且更换并不麻烦的情况下,仍有很多用户会维持之前的套餐;做决策时容易受到了“先前”决策的影响,偏好选择已经存在的,或者过去曾做出过的决策,直白点说就是“安于现状”,就是现状偏差。这种非理性其实源自于内心深处想要保护自我以免受伤害的欲望,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,安于现状等同于选择安全路径,这会减少我们的心理风险。这个故事你应该听过:古代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,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,于是他开始观察这个孩子,发现对方说话、走路、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。不久之后,他的斧子找到了,这时再看邻居的儿子却怎么看也不像了。
心理学上称为确认偏误,就是当我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,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,会产生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。巴菲特说:“人类最擅长过滤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,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。”